当前位置:首页  学科平台  科研动态

汪俊教授课题组在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发表研究成果

[来源]: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日期]:2023-10-07[访问次数]:489


近期,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汪俊教授在国际期刊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中科院二区)在线发表了题为Interpersonal prior information informs ensemble coding through the co representation process的学术论文。本研究探讨了人际互动过程中来源于同伴的先验信息能否影响个体整体编码及其潜在机制。我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郑峥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汪俊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培育专项课题(21YJRC09ZD)资助。

论文来源Zheng, Z., Wang, J*. Interpersonal prior information informs ensemble coding through the co-representation process. Psychon Bull Rev (2023).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3758/s13423-023-02390-3

文章简介

人类具有一种能够快速获得一组相似物体的统计信息(如平均值、方差)的能力,这通常被称为整体编码(Ensemble Coding)。目前,已有研究发现,整体编码可能不仅受到当前输入信息的影响,还会系统地偏向于先前感知到的信息,即偏向于刺激分布的平均值。然而,目前尚未有研究探讨人际互动过程中来自于同伴任务的先验信息是否也同样能够影响个体整体编码。本研究结合联合行动和整体编码范式,设置了同时包含两个分布区间(90°90°180°)的线条整体编码任务。实验一要求被试在单人情景或联合情景下对线条集进行整体估计,而忽略任务不相关线条集。通过心理物理法和信号检测论的分析,结果发现,当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时(联合情景),被试的整体估计偏向于其同伴线条集分布区间,且反应标准表现出显著变化;而在独自完成任务时(单人情景),被试则表现出相对无偏的整体估计和反应标准。实验二在联合情景的基础上,操纵被试间的群际关系(即内群体或外群体)来调节共同表征机制。结果发现仅在内群体条件下个体表现出实验一中的知觉偏离效应,从而验证了联合行动中的共同表征加工是上述整体估计变化的重要机制。本研究拓展了整体编码加工过程中先验信息的来源,即从个体内水平上(个体自身的任务信息)拓展到个体间水平上(同伴的任务信息)。更重要的是,本研究还指出人际间先验信息是以一种内隐的、自上而下的机制影响个体整体编码。

主要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汪俊,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浙江省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与健康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积极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应用心理学》编委、《心理与行为研究》编委。主要关注于心理学理论研究与神经科学、教育干预的交叉融合,现主持国家基金2项,浙江省重大招标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先后在NeuroImageJournal of NeuroscienceCognitionEmotion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3)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Molecular AutismBrain Communication、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等学术期刊发表40余篇论文。

郑峥,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2020级博士研究生。目前共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在Cognition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等期刊上。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互动过程中的认知加工过程。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