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科平台  科研动态

曹晓华教授课题组在Neuropsychologia发表学术论文

[来源]: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日期]:2023-09-10[访问次数]:287

近期,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曹晓华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Neuropsychologia(JCR Q2, IF = 2.60)发表题为Processing objects of perceptual expertise: Differential interhemispheric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but similar transmission direction advantage的学术论文。我院2020级博士生万思敏和2021级博士生孙旖旎共同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曹晓华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1FYYB051)的资助。

论文来源:Wan, S., Sun, Y., Ye, Q., Gu, Y., Sommer, W., & Cao, X. (2023). Processing objects of perceptual expertise: Differential interhemispheric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but similar transmission direction advantages. Neuropsychologia, 108568.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neuropsychologia.2023.108568

摘要截图

内容简介

面孔和汉字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体,我们能够对它们进行自动化的加工,二者称之为知觉专家化物体。面孔和字词知觉加工模式在大脑左右半球中表现出半球不对称性,面孔加工表现为右半球偏侧化,而汉字加工表现为左半球偏侧化,左右半球对不同类型和不同方面的信息加工方式不同。鉴于此,半球间信息传输时间(interhemispheric transmission times, IHTTs)揭示知觉专家化物体加工过程中左右半球信息交换的关键指标。

半球间信息传输时间有两大特性,即传输方向优势(transmission direction advantages)和传输效率(transmission efficiency),前者指的是某一物体从左半球传输到右半球与从右半球传输到左半球之间的时间差异,后者侧重于不同物体之间传输时间的差异。以往仅对传输方向优势进行研究,很少关注到传输效率;且未同时研究汉字和面孔在半球间信息传输时间上的特性,因此尚不清楚知觉专家化物体在半球间信息传输上是否具有共同的特性。

本研究采用分视野范式首次同时研究面孔和汉字半球间信息传输过程重点关注二者在半球间信息传输时间的两大特性——传输方向优势和传输效率——的共性和差异(实验流程见图1)。

结果发现,在传输方向优势上,面孔和汉字均表现出右半球到左半球的传输方向优势,即从右半球传输到左半球的时间短于从左半球传输到右半球的时间;而在传输效率上,面孔的传输效率高于汉字(主要结果见图2。这表明,知觉专家化物体具有相同的半球间传输方向优势,但是具有不同的半球间传输效率。

主要作者简介

万思敏 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2020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认知神经科学。

孙旖旎 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2021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认知神经科学

曹晓华 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一直专注于汉字认知神经机制发展研究,已主持完成有关汉字学习的国家级项目项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三项。在《Neuroscience》和《心理学报》等国内外刊物发表了30多篇高水平论文。有关儿童汉字认知脑机制发展的论文被重点推荐至Faculty of 1000相关成果获得多项省部级奖项。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