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科平台  科研动态

我院苏佳佳博士和叶浩生教授在《心理学报》上发表学术论文

[来源]: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日期]:2023-09-10[访问次数]:539

近期,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2020级博士研究生苏佳佳及兼职博导叶浩生教授在《心理学报》(CSSCI)发表了题为《延展心智:脑是实现心智的唯一基础吗?》的学术论文。本研究作为“理论与史”领域的论文,在叶浩生教授的论文《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基础之上,又深入探讨了“延展心智”这个主题,论述了“认知”、“情感”甚至“意识”都可以从大脑之中延展到身体、物体和环境的可能性。我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苏佳佳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叶浩生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身体运动与心理发展研究”(20FTYA002)的支持。

论文来源:苏佳佳, 叶浩生. (2023). 延展心智:脑是实现心智的唯一基础吗?. 心理学报, 55(11), 1889-1902.

文章链接:https://journal.psych.ac.cn/xlxb/CN/10.3724/SP.J.1041.2023.01889.

文章简介

轴心时代以来, 人类一直生活在公元前 800 年至 200 年之间、北纬 30 度上下、中国的老子孔子、印度的释伽牟尼和以色列的犹太先知等先哲确立的文明范畴之中, 几千年来, 并没有革命性的新文明诞生。当今时代, 人类正处于科学技术试图催生出新文明的前夜。互联网、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等科技将我们的记忆储存等“认知能力”从大脑延伸到机器之中, 俨然已经成为了人类“延伸的大脑”。2022 年, 生成式人工智能 ChatGPT 诞生, 它不仅可以像人类一样交流, 还具有写文章、编程序、改代码等思考决策能力, 甚至还有幽默等“情感表达”。未来, 在马斯克的元宇宙文明构想中, 人类的“意识”似乎也可以超越人脑, 延展到机器上。凡此种种,机器似乎“拥有”了人类的智能, 这使得人们逐渐意识到“心理生活并不局限于人脑”, 引发了人们对“延展心智”问题的关注。

“延展心智”实际上是“具身认知”的延展。归根结底,延展心智启示我们:认知、情感甚至意识可以突破大脑,延展到身体和环境中,并且,心理生活的边界就像“马尔科夫毯”一样,认识论上,是可塑的,完全取决于有机体如何通过“身体”来选择有意义的外部资源而与之建立耦合的认知系统。在这个意义上,延展心智势必要建立在“具身认知”的理论之上,即认知是大脑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的三位一体的动态系统,而“身体”在认知过程中扮演了“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角色,基于此,身体的边界才是活的,心智的边界才是活的。因此,延展心智的关键是如何理解“身体”!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曾经区分了“躯体” (Körper)和“活的身体” (leib)。“Körper”是“客观的身体”或“作为客体的身体” (body-as-object),这是生理学和解剖学意义上的身体。与之相对,“Leib”是“主观的身体”或“现象的身体”,是“作为主体的身体” (body-as-subject),这个身体才是认识的主体。这也恰恰是具“身”认知所强调的“身体”的真义。

未来的轴心时代,“谁掌握了人类‘身体’的奥秘,谁就拥有了打开未来元宇宙新文明大门的钥匙, 当然, 也许同时也掌握了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

主要作者介绍

佳佳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心理学在读博士生,广州大学心理学研究生。2015年参加了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在西藏从事志愿服务一年,获得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西藏专项志愿者证书;一直从事“具身认知”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生成认知”。目前,在中国人文社科顶刊《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篇;参与编著两部。主持校级课题1项“认知科学与他心问题”(已结题),获得校级“学术创新优秀奖”、“十佳学子(提名)”等荣誉称号。

叶浩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心理学会首批认证心理学家。近期的研究重点是理论心理学重建、认知科学前沿、开创具身认知心理咨询疗法。目前,在《心理学报》、《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心理学教材10余部;主持《心理学史》国家精品课程,主编三部心理学史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精品教材;主持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项、一般项目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省级重大项目若干项;获得多项受学生喜爱的教学荣誉称号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