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李庆功教授在国内心理学顶刊《心理学报》(CSSCI)在线发表了题为《灰姑娘能变成白雪公主吗?感知到的信任对他人面孔表征的影响》的学术论文。本研究考察对他人可信程度的感知是否会影响对该人物面孔长相的表征及其潜在的机制。我院李庆功教授和浙江理工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的方溦为共同第一作者,东南大学的胡超教授、北京大学的石德君、香港大学的胡晓晴教授以及杭州师范大学的傅根跃教授为论文的合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的王乾东为本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21NTSS6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200872, 62176248, 3227116)、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22YJC190022)的资助。
论文来源:李庆功, 方溦, 胡超, 石德君, 胡晓晴, 傅根跃, 王乾东. (2023). 灰姑娘能变成白雪公主吗?感知到的信任对他人面孔表征的影响. 心理学报, 55(9), 1518-1528.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3724/SP.J.1041.2023.01518
内容简介
人们往往从面孔长相中推断一个人的特质,例如判断他人的可信度和能力水平,并对个体做出积极(或消极)的社会评价。然而,对个体特质的知觉是否影响对该人物面孔的心理表征,以及如果影响,其背后的机制尚不明晰。
本研究使用反相关图像分类技术探究了感知到的信任程度对个体面孔心理表征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实验 1发现同一张目标面孔被赋予不同的可信度描述时,被认为可信(相对于不可信)人物的面孔表征,也被认为更具吸引力。本研究结果与前人一致,说明“人们在脑海中所表征的面孔样貌并不是他们实际看到的”,自上而下的因素(如对人格特质的了解)也可以影响人们对他人面孔的表征。实验 2在实验 1基础上探索了感知信任影响心理面孔表征的潜在机制。实验2结果表明当个体在形成目标面孔的心理表征时,会对某个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整合到该目标个体中。具体到本研究中则表现为,对可信(或不可信)的描述会导致个体将目标人物划分至可信(或不可信)的群体。然后,人们会将脑海中可信(或不可信)的群体刻板面部特征融入到目标人物的面部特征中。
总之,本研究首次发现感知到的信任程度会影响个体面孔表征,一个可信的个体的面孔会被赋予更多积极的特征。
主要作者简介
李庆功,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教授,博士生导师,信任实验室01号风信子。长期从事以儿童信任为主题的科学研究。近几年以信任发展为主题连续获得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至今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二十余篇论文,其中2篇论文发表在发展心理学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Child Development》和《Psychological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