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莉,教师教育学院2013级基础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曹晓华教授。获2015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5年教育学院成才奖学金;曾在NEUROSCIENCE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其中《N170 Adaptation Effect for Repeated Faces and Words》一文被收录于SSCI,影响因子达3.327;曾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且撰写的论文《Shared or Separate Mechanisms for Left-side Bias Processing? Evidence from Faces and Chinese Characters》入选会议文摘。
阳光优雅、自信从容,这便是马晓莉给人的第一印象。一路走来,有笑有泪,最终都化成了她言行举止间的坚韧与勇敢。她坚信:有梦为马,随处可栖。
学术难?静心规划多请教
“科研学术研究是研究生最主要的生活,上课之外一定要注重科研。”她在谈到自己的科研学习经历时,特别提出了三条建议:首先,要静心。静心才能高效,有所收获,浮躁是学术研究最大的忌讳;其次,需要好好规划时间。不能盲目,大目标之下要设置小计划,学术研究才有保障,学习生活才能相互协调;最后,要多虚心请教。向自己的导师以及师哥师姐请教,相互之间多多交流,对自己大有裨益。学术的道路注定坎坷,但是这哪里能难倒一颗热情而上进的心?
想放弃?字典拒收此词条
设计实验、做实验、分析数据、反思结果、修改实验设计、再测、再分析、再修改……这样一次次的重复,在别人看来艰难枯燥,却是马晓莉的研究常态。有一次,一天之内7个被试,脑电实验持续超过12个小时,为防止数据出错,她连饭也没来得及吃,努力保证实验结果的质量。她严格按照导师的要求,用英文写论文,起步时进程艰难而缓慢。投出精心修改过好几遍的论文,常常杳无音讯,虽然会有挫败感,但正是在“退回”与“投出”之间,她学会了努力提升自己。
“我的字典里好像并没有‘完不成’或者‘想放弃’这样的词语,我也从来没有这样想过。我知道,完成任何一件事情的过程都是很艰辛的,但是我理所当然地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好它。”正如她一直坚信着的格言——所有事情到最后都是好的,如果还不够好,那说明还没有到最后。
压力大?聊天看剧兴趣多
美剧、电影、综艺、小说、聊天、音乐……这些也是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她也会有很累很烦躁的时候,但她知道必须要尽快地调整好自己,释放自己的压力,才能达到高效的学习效率。“因此,即使生活忙碌,我也不会忘记追星期四的美剧《犯罪心理》,会经常与闺蜜聊天,有时也会观看一部悲情电影,有时候也会看看搞笑类的综艺节目,有时候也会去看网络公开课,学一些技能……”。兴趣广泛的她是调解自己的能手,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美好。
未来呢?决心考博达梦想
提及未来,她踌躇满志,决定继续读博,钻研学术,已经通过了托福考试的她同时在国内外申请了好几所高校。她期待着自己考博成功的那一刻,带着毕业典礼上丰富沉甸的果实走向人生的下一征程。
马晓莉?年纪小小能量正
“晓莉啊?做事认真,热爱科研,最佩服的是她的乐观与冲劲,在她眼里就好像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就算做不到也不妨一试。她是93年出生的,比我们要小很多,但是我们都很愿意和她待在一起,跟她聊天,聊完心情舒畅又特别有方向和动力!”这就是朋友眼中的她,坚韧而努力,小小年纪,却始终不自觉地担任着“正能量使者”的身份,给予他人温暖和关怀,传播正能量。
有梦为马,随处可栖。只要你敢于追求,敢于挑战,敢于努力,那么世界就是你的!
文/图 程佩